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干部培训中心

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
您现在的位置
首页>
干部培训:132-4815-1020

银行培训:132-4815-1020

企业内训:132-4815-1020

教育培训:132-4815-1020

医院培训:132-4815-1020

专题培训:132-4815-1020

其他培训:132-4815-1020




企业培训
7*24小时 在线咨询 免费索取资料
在线需求提交
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积极探索,坚持创新,勇于实践,上海群众体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启示

积极探索,坚持创新,勇于实践

上海群众体育工作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启示

广西体育局--李爱民

 

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体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,特别是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,市民体质水平蝉联全国第一,市民运动会办得特色鲜明,社会参与率高;在改善体育服务供给方式,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,不断扩大体育服务和产品供给,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,扎实推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,深入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,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,提高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。

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,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;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海体育人积极探索,坚持创新,勇于实践的精神。

习近平总书记说过:抓创新就是抓发展,谋创新就是某未来,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,不创新就落后,创新慢了也要落后。上海体育工作就在用于探索实践中创新发展的。

一、观念创新

思路决定出路 观念决定方向,观念创新开创了上海群众体育的新天地。上海群众体育创新了很多观念:

(一)创新群众体育发展方向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社区体育、大力发展社会体育、积极培育社团体育的理念,提出了体育工作不能体育部门一家办,社会体育大家办的指导思想,共培育了930多个体育社会组织,各类体育健身团队35684支,社会体育指导员41341名,充分发挥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作用。

 (二)创新群众体育发展方式。上海提出了体育园林化、园林体育化、体育生活化、生活体育化的思路并付诸实践。通过在公园建设健身步道、在绿地建设篮球场等模式,将园林体育化和体育园林化,从而有效拓展了群众健身场所。同时,在居民小区建设体育活动场所贴近居民,以形成生活圈体育,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,让市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,达到体育生活化 ;另外,通过“见缝插针”(降低锻炼门槛,将零碎时间拼起来)、“荤素搭配”(固定时间、项目的锻炼和走路、爬楼、骑车、遛狗、园艺等非固定时间、项目的锻炼结合起来)、“抱团取暖”(有一个锻炼圈子,大家相约锻炼,避免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),将非体育行为变成运动的一部分,实现生活体育化。

(三)创新群众体育的发展内涵。提出了体育是民生、体育是精神、体育是文化的发展内涵,群众体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。体育是民生,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支持纳入发展规划,发挥政府的作用有力促进群众体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支持。强调体育是精神,明确了体育的重要意义,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;把体育当做文化来做,让群众体育获得了跟广阔的空间,2008年,海派秧歌入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。

二、服务创新

构建了独具上海特色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。

一是在建设发动起步阶段(1995年至2004年),提出了“建群众身边场地、搞群众身边活动、抓群众身边组织”的三边工作思路。同时,创办了上海市全民健身节、社区健身大会,大规模地建设社区健身苑点,市人大颁布了《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》,建造了全国第一辆市民体质监测车等等。二是建设框架形成阶段(2004年至2010年),颁布了《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》(2004年—2010年),正式提出提出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提出体育生活化、生活体育化的理念。同时提出“136工程”:建设1个环境(全民健身环境);形成3大体育生活圈(日常健身生活圈、双休日健身生活圈、长假日健身生活圈)完善6项体育公共服务(运动设施、团队组织、健身指导、体质崇明自行车骑行活动 监测)、体育活动、信息咨询)。借助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契机,推进体育公共服务的步伐。通过建设逐步实现“体育生活化、健身科学化、服务信息化”。三是:建设体系发展阶段(2011年起)颁发了《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》,提出了“全民健身365”的工作目标。即三个提高: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、提高市民健身参与度、提高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;六大目标:基层体育组织覆盖率达到90%;城乡场地覆盖率达到95%;市民体质达标率达到95%;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6%;全民健身品牌活动覆盖率达到80%;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1.5‰;五项工程:全民健身设施工程、全民健身示范工程、全民健身信息工程、全民健身配送工程、全民健身培训工程。经过积极努力,上海社区公共体育设施日趋完善,截止2015年建成社区健身苑点8805个,公共运动场390处,农民健身工程1033个,百姓健身房125个、百姓健身步道317条、百姓游泳池37个等;各类体育团队组织不断壮大,151个社区建立了健身俱乐部,1万余支社区健身团队。460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,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站,基本达到全覆盖;科学健身监测指导深入推进。建成市、区、社区三级体质监测网络。建立了市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、指导中心和研究中心三个市级中心;建成17个区级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和115个社区体质监测站(队);体育健身活动形成品牌特色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、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。各区县也积极创立“一区一品”。全民健身宣传平台有效拓展市、区体育局通过建立门户网站,开通“965365体育服务热线”、“965365上海体育发布”微博、“上海体育”微信公众号。

三、活动创新

(一)以项目为导向,满足大众的体育锻炼需求。提出“10100”工程,2013年启动市民体育大联赛,开设群众参与程度高的足篮排、乒羽网、田游水、广播操共10个项目,参与人数达100万人。

(二)以问题为导向,突破职工体育弱点。近年来,推出了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、楼宇运动会、农民工团队比赛等针对某些特定人群的体育比赛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,面向世界500强企业的员工,2005年举办第一届,今年举行第十一届。每届设置8个项目、历时几个月。上海职工体育健身四季大联赛每年春夏秋冬,每季举行一场比赛。

(三)以需求为导向,不断充实其体育生活内容和水平。

市民生活水平提高,健身需求变化,需要不断充实其体育生活内容和水平。近年来,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、市民运动会、城市定向挑战赛等具有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。

中国国际大众体育节创办于2009年,非奥项目的国际性赛事,每年举办一届已连续举办了七届,今年是第八届。项目有世界九球、国际拉丁舞、壁球等二十项独具特色的国际性赛事走到申城市民的身边,赛事共吸引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参与。活动旨在为国际体育交流搭建平台,让市民“零距离”接触各具特色的体育活动,感受健身的快乐。

上海市第一届市民运动会---“我们的奥运会”。以“体育是民生、体育是精神、体育是文化”为方向,以民生为根本、以民众为对象、以民乐为目标,实现了全民参与、全民健身、全民健康新的飞跃。5个月时间,超100万人参与

单项性运动项目:包括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游泳、乒乓球等共50个项目;综合性运动项目:包括老运会、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、集团公司综合运动会以及利用多媒体的虚拟运动会等。擂台赛方面,规定项目:第九套广播体操、投篮、飞镖、跳绳等;自选项目:“谁来当擂主”比赛,活动方面,各类全民健身主题活动,包括开幕式日活动、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、世界行走日活动、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等。展示方面,在社区广泛开展的新颖体育健身项目的展示交流,规定项目由广播操、健身气功、练功十八法,自选项目为每区一周为展示周,根据特色自行安排健身团队展示。服务方面全民健身大家学体育技能培训、市民体质测试服务

上海坐标——城市定向挑战赛。城市定向挑战赛是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于2011年创意发起、拥有自主IP的全民健身赛事。2011年首届参赛人数只有70支队伍、350人、1条线路、7个点标。2012年第二届定向户外赛,赛事规模迅速发展到330支队伍,1350人参赛。 2013年第三届户外赛实现规模翻倍,有688支队伍,3440人参赛。 2014年第四届城市定向户外赛参赛人数首次突破万人大关,全部比赛由17条线路、115个坐标点串联而成,共计2014支队伍、10070人

报名参赛,有近1000名裁判和工作人员提供赛事服务,真正实现“全民参与、全民办赛”的赛事初衷。2015年第五届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实现内容升级。除了主会场上海体育场,还设置了4个分赛场,共设24条各具特色的主题线路,共涉及点标158个。2192支队伍、11000个参赛名额,一经推出,2个小时内被一抢而光。2016年4月第六届上海坐标·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规模再度升级,静安、普陀、徐汇、嘉定、宝山五个分赛场和主赛场上海体育场形成联动,总计线路达到35条,点标258个,参赛队伍4000支,参赛人员20000人,线上预报名人数超过10万。

2015年本项赛事被中国登山协会授予“中国创新城市户外赛事”称号,此外,当年的城市定向户外挑战赛还与上海F1大奖赛、上海网球大师赛、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一起,被共同列为2015年上海市体育十二大品牌赛事,也是其中唯一的全民健身项目和拥有自主IP的赛事。

上海群众体育体育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就,归结起来,离不开上海体育人的积极探索、坚持创新、勇于实践,群众体育规划、方案可操作性强,接地气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。上海体育局干部素质高,善于思考,思路清晰,我们广西体育系统干部要好好学习,立足本职工作,不断求实创新,为重振广西体育雄风做出新的贡献。